柔,软也,弱也。软而韧,温而耐,貌似弱水,却内萌生机。在自然界里“水滴石穿”就是以柔胜刚。因此,兵家常说,兵无常势,水无常形,可以持而不懈,创造战机,随情而变。如由弱变强,从小到大,由劣变优,积小胜为大胜,都是柔胜思想的体现。
“始于履霜,至于坚冰,所谓至柔而动也刚。阴之为道,在于卑弱而后积著也。故取履霜以明其始。”(《周易注·上经》)。
这段文字的意思是说,开始是走在霜雪上,继续走下去就是坚冰。所说的就是从最柔弱发展到最刚强。“阴”的规律,在于先是卑弱,而后积蓄发展为显著,所以用踏霜来说明其开始的状况。
强和弱,刚和柔,不是绝对的,而是相对的,是可以互相转化的。在军事上,以弱胜强,以寡胜多的例子是不胜枚举的。
《三国演义》中的官渡之战就是一场以弱胜强、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。曹、袁两军在官渡摆开阵势时,强弱悬殊。袁绍有大军70万,东西南北,周围安营,联络九十余里;曹操军队则只有七万。初曹军正面迎战不利,只能死守。袁军攻经月不下。因军力渐乏,粮草不济,曹操意欲退军,于是致书留守在许昌的苟或征求其意见,苟或劝他“坚守待敌变”,曹操纳其策。
谋士许攸截获曹操向许昌催粮之信后向袁绍献“两路夹击”之计:分一军掩袭许昌,~军击曹军。若如此,曹操必回救许昌,这是引蛇出洞,两路击之,以袁军之众之势,必可置曹军于死地。而袁绍谋不及此,反疑心许攸是奸细,将其逐出。许攸乃投曹操,献烧乌巢粮之计,曹操行其计,果烧尽乌巢存粮。袁军无粮大乱,曹军趁势发起猛攻,袁军大败而逃。曹军乘胜直捣其老巢,用奇计围而歼之。
在两军对峙中,随着客观形势的变化,彼此都必将有变,都有其可击的弱点。因此,“坚守待变”,对于曹、袁两军都是可以利用的。问题是谁能看到对方的变化和弱点。曹操能看出对方之变,并能及时抓住其弱点进行攻击。而袁绍则不能。这便是曹胜袁败的原因。
在麻将竞技中,牌的好和坏,胜和负也不是绝对的,而是相互转化的。在牌桌上,我们常看到,有些牌手一看起手的牌不好,立刻把牌反扣,胡乱舍牌,决心不和了。这种做法是极不明智的。这样做,等于告诉别家,从从容容地做牌,做大牌,而不必为你担心。这岂非是自投罗网?所以,这是不可取的。
起手的牌无论多么恶劣,也要沉着冷静,看看有没有牌机,有的人起手牌很好,但就是不上张,最后还是和不了牌;你手牌差,牌机好,又不放过每一个机会,就会由劣向优转化,可能最终成和。
即使手牌乱得无望,也要表现出洋洋自得的样子,不给别家放松心理压力。对于死定的牌,不如被别家认为是听牌更有价值。也就是说,有吃就吃,有碰就碰,吃、碰不是为了和牌,而是为了给别家造成心理压力。你的手牌乱,他不见得知道,以为你吃、碰即可进张,必然对你格外留神。同时为你吃、碰而着急,为了赶牌,他宁可放弃大牌而争取小和。这不就比你坐以待毙强得多吗?
再者,你的胡乱吃碰,有时就可能打乱了别家的步骤,再也不进张;而你倒可能频频得手,最后成和。置之死地而后生,这岂不更有意思?
在战争中,不仅弱可胜强,而且柔能克刚。柔能克刚也就是曲求伸。当自己暂时处于不利境地的时候,可向对方作出适当的妥协和让步,以换取眼前的利益,企求长远的发展。春秋时的越王勾践败于吴王夫差,勾践为了图谋长远之计,对吴采取了一系列妥协政策,自己则卧薪尝胆,奋发图强,最后乘机灭吴。
在牌战中,以柔克刚也是常采取的战术。
如果你的牌势甚劣,求和无望,就决不给别家供牌,坚持不懈地打到底。“与之持久,以待其衰”,最后荒牌。要知道,柔胜是与对方跑“马拉松”,而不是“百米赛”。《历代名将事略·待敌》中说:“后人而待之者,待其衰也。师久则老,老则可击。”
兵法云:“两利相权从其重,两害相衡从其轻”,所以,如果自己不能成和,而别家又有大牌待和,情况万分危急,就尽量给小和家供牌,促其小和。
以柔克刚的再一个含义就是积小胜为大胜。你的牌运不济,没有大和的牌,也不要赌气硬做大牌,而是顺其自然,有和即和,积腋成裘,积土成山。牌谱说得好:“大番一和胜十小,小和不舍一返三。”和出一盘大牌所得的分数,足够你失去多次小和的分数。然而,大牌难做,机会难得,任何小和也决不放弃。因为和出小和,获分虽少,也比别家和出而失分要好。
以上就是“
柔能克刚,弱可生强”的道理及实例,具体如何做,要相机而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