审牌,是麻战胜负的关键,也是牌手技术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。顾名思义,审牌,主要是指审视自己的牌姿和旁家付露的牌。审牌必须做到审得准、审得远,其要领可用《孙子兵法》中的一句话高度概括,即“知己知彼,百战不殆”。有些人并不能准确深刻理解和运用这一精确而又通俗的军事原理,往往自觉不自觉地重视“知彼”,而忽视“知己”;或重“知己”,轻“知彼”。如:有些人常常煞费心机去洞察和分析旁家的牌姿,对自己的牌力和主攻方向分析、判断不够。在进人决战阶段犹豫不决,不能审时度势,而是盲目乐观,对旁家卡得很死,自己也难以和牌,这便是不能“知己”的反映。
在春秋与战国交替时期,孙子的老师鬼谷子,在《钩言术》中说:“故知之始己,自知而后知人。”这句话就是说,若要观察和了解别人,就要先客观地观察和明白自己。“知己”与“知彼”也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,它们相互依存,相互促进。但应该明确“知己”是基础,是先决条件。若不能正确地把握自己,“知彼”就没有多大用处了。
西汉宣帝时,羌人与汉人之间的民族摩擦时有发生。为此,宣帝曾派光椽大夫义渠安国去安扶西羌,西羌的光零羌首领趁机提出迁到湟水北岸放牧的要求。义渠安国未察此举的真实意图,于是向朝廷提出了这个建议。
大将军赵充国一针见血地指出,羌人此举包藏着祸心,名为渡河放牧,实则要与匈奴会合。如果真如此,西部将无宁日。果然,羌人不久即自渡湟水,当地郡县拦都拦不住。
宣帝忙向赵充国询问对策。赵凭着对羌人的了解,提出了三项对策:一是派人巡视边防,命当地驻军做好应战准备;二是密切注意羌人的动态,以觉察其动作;三是趁谷价低时,收购二百斛粮食备用。这三项对策,都是建立在知己知彼基础上的,以保证汉军立于不败之地。
随后,年届七十的老将赵充国受命来到边疆,组织起一万多人的骑兵队伍,并派了三支小部队趁夜渡河,随后,大部队也渡过了黄河。大军刚到,就有数百名羌军骑兵前来挑衅,要激起汉军将士迎战。赵充国对此十分冷静,他命令部队:“我军初来乍到,十分困乏,不能立即出击。对方都是骑兵,很难对付。他们到底用的什么计谋,也没有搞清楚,要杀敌就要彻底,决不要为眼前这股敌骑所诱。”所以,任凭对方如何叫骂,汉军就是不出去迎战。
然后,赵充国派少量骑兵去侦察敌情,在对羌人情况了如指掌的基础上,制定出了周密的作战计划,一举将羌人赶回湟水南岸,取得重大的胜利。
在麻战中,运用“知己知彼”计谋,首先应“知己”,才能“知彼”。“知己”应从审视牌姿、分析牌情、做好防范等方面人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