宋代何去非在《何博士备论·霍去病论》中说:“法有定论,而兵无常形,一日之内,一阵之间,离合取舍,其变无穷。一移踵瞬目,而兵形易矣。守一定之书,而应无穷之敌,则胜负之数戾矣。”
这就是说,兵法原则有定论,但用兵却没有固定的形态。一天之内,一次战斗之中,分散与集中,占领与放弃,其变化是无穷的;转眼之间,作战形式就变化了。如果拘守兵书规定的一般原则去应付变化无穷的敌情,这就违反了克敌制胜的规律。
战国时的赵括就是“纸上谈兵”典型例子。《史记》载:“赵括自少时学《兵法》,言兵事,以天下莫当。尝与其父奢言兵事,奢不能难。然不谓善。括母问奢其故,奢日:‘兵,死地也,而括易言之,使赵不将括即已,若必将之,破赵军者,必括也”’。后赵括代廉颇为将,在秦赵长平之战中,为秦将白起所败,赵军40万为秦坑杀。
作战不能没有方案,但绝不能拘泥不变,应随着敌方的变化而变化。《三国演义》中,诸葛亮之所以能立于不败之地,就是由于他随机应变的缘故。他联吴破曹,收取西川,七擒孟获,空城计,哪一件不是随机应变?
而他手下的马谡也并非庸才,也懂得兵法,但马谡最大的毛病就是只知死记硬背。诸葛亮派马谡守汉中咽喉街亭,他不遵照诸葛亮的部署,只想着兵书上说的“凭高视下,势如破竹”,看见街亭“侧面一山,四面皆不相连,且树木极广”,便认为“此乃天赐之险也”,乃主张在山上屯军。副将王平反对说:“今观此山,乃绝地也,若魏兵断汲水之道,军士不战自乱矣。”马谡又搬出《孙子兵法》驳道:“孙子云‘置之死地而后生’,若魏兵断我汲水之道,蜀兵岂不死战,以一当十也?”因而坚持屯军山上,结果正如王平所料,来攻的司马懿大军一断其汲水之道,蜀军便大乱。并没有像马谡所说的“以一当十”,而是看见魏军漫山遍野且军容整齐,胆都寒了,哪敢下山?在魏兵围攻下,降的降,逃的逃,街亭很快就失守了。
我们的牌手如果只知背诵《
中国麻将竞赛规则》,把摸、吃、碰、杠的各种打法,和牌的要求,81个番种,都记的烂熟,而没有应变能力,不懂得根据不同的情况而随机应变,那他定会像马谡一样遭到惨败。牌形亦如兵形,是变幻无常的。你每一次起手的牌,摸、打、吃、碰的牌,所听的牌,所和的番的种类,没有一次相同的。你必须根据不同的牌形而随机应变,像诸葛亮那样,制定不同的方略,才能打好这手牌。